在璀璨煙火和倒數計時聲中,送走了紛擾多變的2013年。面對馬年的到來,人們依舊滿懷著憧憬與期盼。一般而言,此刻台灣民眾最熱中於議論的話題,無非是新的一年裡,國內經濟能否提振?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而這兩件大事也互為表裡,彼此牽制。譬如:台灣的經濟一旦從停滯中奮起,促成產業升級,出口興旺,市場繁榮,人民才得以累積財富,改善生活,也會更加珍惜生命,愛好和平,儘量避免兩岸再掀波瀾;反之,台灣海峽情勢維持穩定及兩地商貿旅遊益趨熱絡也和島內經濟的起落興衰息息相關。
自開春以來,兩岸朝野人士紛紛發表讜論,有的呼籲服貿協議應早日付諸實行以催化雙邊商務進一步交流;有的倡言儘速安排
「馬習會」,以提升兩岸官方對話至最高層級;有的則提議在2014年裡開啟政治性協商,可先以「和平論壇」打頭陣,再逐步進入正式協商階段云云。看起來,不論這些經國大計能否「馬到成功」,今年兩岸相關人士將「馬不停蹄」是可以預見的。
不過,站在台灣這一方,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是,在過去若干年間,兩岸主客觀實力的差距正持續擴大。比起大陸來,台灣在國際地位、軍事裝備、經濟發展、市場規模、城市建設等方面,都已大幅落後。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最近所公布的最新統計速報,2013年7-9月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232億美元,經濟成長率為1.58%,反觀中國大陸同期數據,GDP為22,568億美元,經濟成長率達7.8%,從平均所得來看,台灣固然具有三倍於大陸的優勢,但是經濟成長的速度卻只有對方的五分之一,今天在中國大陸至少有四個省分的生產毛額超過了台灣。另外,就外匯存底而言,大陸排名全球第一,台灣居第四;就國際地位而論,中國大陸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台灣目前僅餘22個邦交國。至於在科技研發方面,別的不談,中國大陸的嫦娥三號在上個月登陸月球,其於太空科技上的成就已經與美蘇等國並駕齊驅。
如同眾所周知的,台灣與大陸之間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分治,由於各有際遇而在不同領域中互見高下。可是,單單以「國力」來說,雙方已經從兩軍對峙、旗鼓相當,轉而為大小有別、強弱懸殊的局面。猶記得四十多年前,台灣退出聯合國之際,先總統 蔣公曾高舉「漢賊不兩立」大旗,以明確區隔「本尊」與「分身」的定位;到了李登輝時代提出「兩國論」,嚴格說來已算是降格以求,勉強爭取一個「對等」的地位,卻由於違反「一中」原則而未能實現。直至目前,中國大陸更非吳下阿蒙,卅年前一場以「改革開放」為名的思想與路線的大調整成功引燃了東方大國再起的火種。因此,在雙方形勢的此消彼長之下,台灣方面仍想要繼續與對岸「平起平坐」,處處講求「對等」,恐怕只會淪為一廂情願的奢望了。
綜上所述,若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度,未來的兩岸關係可能會出現以下的趨勢:(一)兩岸繼續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台灣將以美麗的寶島聞名於世並成為最適合華人安居生活的樂土;大陸則以地大物博的資源、人才和市場,坐穩世界超強的地位。(二)兩岸因持續不變的民間交往和商貿合作而依賴日深,使得人民的距離拉近、情感交融,終至武力爭戰的陰影盡去,而台獨主義也在超強大國的招牌矗立之後,不再成為台灣人民的選項。(三)同樣地,有鑒於兩岸門戶洞開,民眾將可任意往還,頻繁進出,自主活動,會使得「兩岸合而為一個國家」的急迫性也逐漸淡薄。於是,自今而後,兩岸和平,各自發展,將在一定時間內成為全體「黃炎子孫」的共同願望,直到有朝一日,當雙方的政經社會體制與彼此對自由民主的認同度趨於一致時,才會真正見到統一的曙光初露。
不過,在那一刻到來之前,兩岸人民將不斷以實際行動來表達他們對「未來中國」的立場。近年來,一波又一波的台商「鮭魚返鄉潮」是為一例; 愈來愈多的台灣優秀年輕人選擇登陸以求學深造或發展事業也是一例;至於廣大的大陸新興中產階級對於台灣社會的祥和樂利,富裕繁榮以及當地居民承襲自傳統中華文化的優質素養都心存豔羨,也極思仿效,更是不爭的事實。台灣政壇人士嘗主張兩岸的分合必須經過公投,或許,在未來的公投中,選民是用腳,而不是用手來投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