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趙怡
首批千餘名大陸學生即將來台就學,馬英九總統日前勉勵台灣同學不必害怕和陸生交流,即便雙方有所爭辯,也應該秉持「不卑不亢、就事論事、實話實說」三個原則溝通,同時不妨「多傾聽、不逃避,把握增進彼此了解的機會」。
兩岸關係向來敏感,大選期間尤其動見觀瞻,馬總統未雨綢繆,替本地同學打一劑預防針,可謂設想周到,或許真的能避免掉一些兩地學生因意識形態或次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會,甚至摩擦與衝突。
當然,我們毋寧相信開學之後,陸生和台生相處應該會和睦融洽,理由很簡單:第一,台灣的大學生素質夠高;第二,選擇來台就讀的陸生多半具有親台意識;第三,台灣社會的進步實況易使大陸客人產生孺慕之心,對賓主交往有利。
去年,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郜利靜藉著兩岸教育交流活動的機會,來台遊學數週。返回上海之後,她寫了一篇名為「這一路,台灣的滋養」的心得報告,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台北的溫度」,值得一讀:
「馬英九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多少還有落實中華文化當中那種溫柔敦厚的風格,是非常可貴的。』 沒來之前,很難理解『那種溫柔敦厚的風格』指的是什麼?這兩個月來才感受到台灣的人們滲透於日常生活細節之中的文明、友善、禮貌,這是讓人熨帖的溫熱。捷運車廂裏幾乎沒有人會大聲說話,不管前面有多少人都會很自覺的排隊;問路的時候,當地人不但很詳細的說明怎麼走,甚至還有人會把我送到目的地,真讓人窩心到漫出來;至於“請、謝謝、對不起”之類的禮貌用語更是隨處可聞。知名歌手許茹芸說,臺北對她來說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城市。這是這個城市人民的素質使然,讓擁擠的人潮帶來的溫暖多於困擾。
在台灣到處可以遇到志工。他們友好又敬業,沒有經濟補助的志願工作,非但沒有減少他們的熱情,反倒因為個人的志趣或感情因素,做起事來特別認真。據說臺灣有18%的居民是志願工作者,如此強大的民間力量,成功地彌補了公共服務的死角和不足,降低了社會運行的成本,增加了大環境的和諧與進步。而相關政府機構與公民團體的有效組織能力、完善的配套設施與制度保障也是促進志願工作良性運作的必要手段。
作家龍應台說,判斷一個社會進步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如何對待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利益需求在這裏能見度非常高,社會提供了有效的機制和各種細節的設計保障他們受到公平善意的對待。社會以關懷弱者為風尚,宗教團體、政府機關、媒介組織都會發動、運用自己掌握的力量來提供資源不足的人群相對公平、舒適的生活空間。」
郜同學對於「台北的服務」也有颇為深刻的描述:
「在這裏常常會感到店家的服務超出期待,給人意外驚喜。夜市裏任人“無限試吃”的攤位,走到哪里都不用擔心挨宰的透明價格,還有買東西的時候店家聽到說是外來的客人,會問你是自用還是送人?要不要包裝好?還會提示有的食品保質期比較短,不要買太多等等。這種服務意識和細膩的處理方式是很值得學習的。
此地的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的柔和面孔也令我們感到詫異,難到這真是“官僚”機構嗎?台灣到處都有免費的公園、博物館、運動中心,供民眾使用。公民對公共財產享有權力,政府不會任意使用特權,妄加壟斷。相對於“管理”、“統治”,台灣的政府機關表現出了比較強烈的服務色彩。在臺北市議會的大廳裏,我看到了一個用來量血壓的裝置,透過這個小設備,可以看出權力機關的“姿態”、“用心”和“體貼”。」
在整篇文章的最後,更有一段頗為感人的文字:
「每天生活在臺灣的空氣之中,能深深享受到這裏的自然環境和氣質。在給一個學長寫明信片的時候,我說:『如果某天你要結婚,記得要來淡水。這裏的安靜不用以舒適為代價,浪漫不用以荷包為代價。山光水色,樹影扶疏,構造出一場難忘的夢境。』雖然說的是淡水,卻是我對臺灣感覺的概述。在這個風光秀麗的地方,也許汽車一轉角就可以看到山或者海,詞窮的我常常在內心驚呼風景如畫啊,風景如畫。這裏的垃圾不落地、居民自發組成護魚步道巡邏組等等進行環境的保育,讓寶島這顆明珠越發光亮。清明的湖水中每一抹飄忽的倒影,都在訴說本地人民的往事和回憶,對於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溢於言表。偉大的文學家愛默生說過:『文化的真正證明,不是人口的多寡,也不是城市的大小,或農作物的有無,而是這裏能教育出什麼樣的人來』。 — 臺灣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這文化已經並將繼續滋養我的心靈。」
利靜來自河南省開封市郊的農村,是一名樸實、勤勉、好學的女青年,也是當代中國大陸知識份子的典型。她第一次踏上寶島,懷著滿腔的興奮,並以最好奇的心情,最敏銳的眼光,仔細觀察,深入體會。從她的讚嘆和感喟中,我們依稀看到了一個兩岸關係新的方向,以及一幅由傳統中國和現代台灣所融會而成的未來華人社會的圖像正在逐漸成形。
2011/08/03人間福報 百年筆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