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新論
自從反服貿事件爆發以來,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成為台灣社會的熱門談助。事實上,2008年兩岸關係的解凍是一件改寫歷史的大事,迄今成果豐碩,值得大書特書。馬政府之所以迭遭責難,可能是由於政策推動過程中有所偏差,換句話說,就是在技術上和方法上的失誤。舉例而言,馬總統執政之初,在萬眾期待之下,竟然任命一位向來鄙視對岸政權的反對黨人士主掌大陸事務,引起朝野大譁,甚至引來「親痛仇快」之譏;等到任滿之後,又突然派出一位資格尚淺、猶待歷練的年輕幕僚接任斯職,再次跌破眾人眼鏡,還遭到不少質疑、輕蔑的眼光。我們姑且不論前後兩位主帥在任上的功過如何?績效怎樣?單從這兩項人事安排上的失當就可看出馬總統身邊缺乏能洞察社會觀感的策士!其結果,對馬政府的聲望有傷,對兩岸關係發展不利,甚至對被任用的當事人也不盡公平。
又如,兩岸門戶大開以來,台灣未失寸土而佔盡便宜,足證馬總統「先經貿、後政治」的戰略方針是明智而有遠見的,卻由於欠缺直接與民眾溝通的管道和及時透過新聞媒體說明兩岸政策的積極做法,使得多數民眾對過去六年來兩岸交流所產生的「利台」效益所知有限,也感受不深,一旦接到扭曲不實的訊息,反而會對兩岸的和平發展萌生負面印象。
猶記2008年國民黨重掌政權,戮力開啟兩岸和解之路時,筆者曾向層峰建議開辦「兩岸關係答客問--中外記者會」,每月定期舉行,由總統親自主持,會中可將近期大陸政策執行方向與兩岸交流具體成果向全世界發聲,以謀求國人支持、對岸認同、全球響應。畢竟馬政府的政績主要繫於兩岸交流的成敗,必須讓全民清楚了解此一政策的正當性與急迫性,可惜此一建言未獲採行。如今,從反服貿事件觀之,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對該協議內容不甚了了,可見我政府大陸政策的宣導工作已徹底失敗,必須全盤檢討改進。
再回過頭看看兩岸關係的現況。以教育交流來說,廿餘年來,台灣學生前往大陸高校就讀人數已達數萬人,而我方自2011年開放迄今,也有3千6百多名對岸的學子跨海來台深造,且人數逐年遞增。在旅遊方面,共有1千2百餘萬人次從大陸來寶島攬勝,今(2014)年更大幅增加,上看4百萬人次,顯示來台旅遊已在對岸社會蔚為風潮。當然,台灣民眾赴大陸者更多,共累計7千7百餘萬人次,目前兩岸航空每月對飛5千多班次,全年度載運1千萬人次往來兩岸各大城市。經貿方面,由於雙方實力呈現我消彼長之勢,使得台灣外貿對大陸的依賴度日益增高。自1992年至今,兩岸貿易總額達1兆美元,其中我國對大陸出超約3千餘億美元,一般預計,今年度出超數約為300億美元。
總的來說,兩岸復交,台灣是獲利較大的一方。那麼為何有許多民眾會深表憂慮,甚至極力反對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呢?是懼怕未來被統一?或耽心會被大吃小?其實,筆者認為,兩岸經貿越熱絡,人民往來越頻密,北京的「統一大業」計畫反而更為遙遠,因為既然兩岸水乳交融,對台灣人來說,沒有了戰爭的威脅、外交的孤立、經濟的封鎖,統一也就不再急迫了;故此目前台灣民意傾向以「維持現狀」為最優先選項。如若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繼續在安定中維持現狀,一、二十年之後,兩岸很可能將逐漸異化而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華人社會:大陸會坐穩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在國際舞台上頭角崢嶸(超強權),台灣會更加祥和樂利,升格為亞洲幸福樂活小島(小確幸)。到時候,「統獨」將不再是問題,因為台灣不敢獨,大陸也統不了。最後可能的情況是,兩岸的中國人將以個人的去留歸屬在兩個社會、兩種制度之間作出理性的選擇,而海峽兩地終究將融合而為一個大中華經貿生活共同體,只不過,我們主張,任何人民的選擇都不應再受到導彈的威脅或街頭抗爭的滋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